近日,在第七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評選中,我市巴南區、開州區等10個區縣13個案例成功入圍農村基層黨建典型案例。這13個案例為何入選?連日來記者進行了采訪。
“這次維修自來水管,更換部分破損的管道、閘閥和三通等配件,加上人工費,需動用村集體經濟組織資金1800元。同意的,請舉手。”前不久,在開州區三匯口鄉楊關村水桶灣院壩里,院壩長楊全國組織村民召開議事協商會,協商解決自來水管維修費用問題。
“以前開會,村民一般只提涉及自身利益的問題,對涉及村級面上的問題大多是不太關心。”楊全國說,面對這個情況,三匯口鄉采取了“院壩匯”的模式,讓議事協商到院壩、代辦服務入院壩、宣傳宣講進院壩,這樣一來群眾有地方說事了、有干部理事了、有權力評事了,群眾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也上來了。
三匯口鄉的案例并不是孤例,如今在開州區不少鄉鎮都通過“院壩匯”讓群眾“小事不出院壩、大事不出村社”。2023年以來,開州區各鄉鎮“院壩匯”模式直接調處矛盾糾紛1.2萬余件,收集采納鄉村治理、產業發展等“金點子”1600余條,推動全區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所有村(社區)經營性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
西山坪村坐落于北碚區東陽街道西北部,由原西山、松林、龍華三個村合并而成。但合并多年來,西山坪村出現了三村融合不充分、發展思路不統一等問題,加之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等趨勢加劇,發展一度陷入困境。
2021年,西山坪村“兩委”換屆,村干部隊伍平均年齡從44歲下降到39歲。李輝也是從此時擔任西山坪村黨支部書記。為了打響村子的知名度,他與西山坪村當時的駐村“興村”書記馮飛翔、“富村”書記王青鋒共同打造了“三個書記”的直播賬號。
幾年下來,“三個書記”賬號累計拍攝宣傳視頻300余條,拓展了當地農產品銷售渠道,還引來企業合股經營鄉村旅游項目。
如今,當地與村集體合股聯營的企業達5家,通過入股分紅、開發旅游資源等,每年村里新增了50多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
潼南區也有類似的做法,2023年8月,當地開始通過為鄉村引入“產業村支書(主任)”壯大村集體經濟。在潼南區花巖鎮花巖社區,四川省遂寧市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羅梨賓成為該社區產業村支書后,提出“春賞花、秋采果”農旅融合發展思路,在當地牽頭打造的鄉村文旅活動帶動當地餐飲、農產品實現銷售收入200萬余元。
目前,潼南區首批30名產業村支書(主任)已帶動培育在鄉人才300余名,首批30個試點村社的集體經濟經營性收益同比增長137.8%。
川渝交界處的古佛山,山南為四川瀘縣道林溝風景區,山北是榮昌古佛山風景區,“古佛山-道林溝”景區成了兩地協作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兩地立足鄉村文旅產業發展,攜手打造“古佛山·道林溝”4A級景區,引來了不少游客。
“游客越來越多,景區如何有效管理成了問題。”直升鎮有關負責人介紹,為此兩地開始探索景區森林防滅火、食品安全監管等領域聯防聯控實踐,建立信息通報、交叉檢查、協作執法等5項制度,共同應對跨區域突發事件。
“通過信息共享,兩地在邊際聯防聯控上探索出了共用一個陣地、共建一支隊伍、管好兩地事務的治理路子。”該負責人介紹,借助兩地共同管理經驗,兩地“自家事”逐漸變成“大家事”,兩地通過區域協作實現了共治惠民生。
以共同管理景區為契機,清升鎮和石橋鎮還聯合打造了“古佛山·道林溝巴蜀棧道越野賽”等鄉村文旅品牌。2024年3月,成渝雙城古佛山·道林溝棧道越野賽開賽,吸引了來自全國的各地游客觀賽,該比賽帶動兩地旅游創收300余萬元。
涪陵區江北街道二渡村:堅持黨建引領 以“三抓三強”打造巴渝和美鄉村新樣板
主管單位:重慶出版集團主辦單位:重慶農家科技雜志社有限公司城鄉統籌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