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雷石化園區,福建福海創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漳州新陽科技有限公司兩家企業僅隔一兩公里。這兩家“鄰居”三天兩頭就要“串門兒”,福海創的化工原料液態苯酐時常通過管道,輸送到新陽科技的原料罐區內。
在石化園區內當“鄰居”往往并非偶然,而是“油頭化尾”產業鏈企業的抱團結對。
福海創作為古雷石化園區的龍頭企業,年產值約380億元,主要供應精對苯二甲酸、苯、液化氣、鄰二甲苯等產品至園區相關上下游企業。“園區內向我們采購化工原料的企業已有近十家,占我司產值的50%左右。”福建福海創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戴楚湘表示,通過福建省能源石化集團“紅鏈滿園”鏈上黨建賦能行動,加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等,能夠有效提升整體運營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
新陽科技搬遷到古雷,正是被福海創、古雷石化等龍頭企業所“吸引”。在新陽科技的展示館,展示了不少其下游企業生產的產品,小到紐扣、臺球,大到人像雕塑、游艇配件,涉及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而這些產品的生產原料都與化工原料息息相關。漳州新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崔北永介紹,“這些產品的生產原料主要為不飽和聚酯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則主要由苯酐等化工原料生產而成。”
作為主營不飽和聚酯樹脂產品的“化尾”企業,搬到古雷前,新陽科技一般通過長途汽運、船運等方式采購化工原料,運輸條件苛刻,且物料裝卸極易受高溫、雷雨等天氣影響。“搬到園區后,我們約有80%的原材料可以向園區內企業采購,每年大概能省下300萬元的成本。”崔北永說。
“在園區內通過管道、槽車等進行短途送貨,損耗低且安全性較高,同時還能省去長途物流運輸產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戴楚湘表示,目前福海創的苯酐產量基本能夠滿足園區內企業生產所需,只要企業有需求,福海創隨時可以通過管道送貨,做到“即需即輸”。
產業鏈“龍頭”為鏈上企業提供生產原料,鏈上企業生產出的副產品還能返售“龍頭”,產業鏈、價值鏈交織形成產業生態。福海創與古雷石化公司兩家企業的產品就經常互相“消化”,福海創為古雷石化公司生產乙烯產品提供輕石腦油,古雷石化公司生產乙烯產品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甲苯,則返售給福海創用于生產對二甲苯。
在古雷石化園區,諸如此類企業間合作共贏、產業鏈上下游緊密銜接的案例持續涌現,這背后離不開園區產業規劃的精益求精、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
“我們在開展招商引資時,尤為注重園區內企業、項目間的關聯性、系統性,著力推動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打造安全、高端、堅韌的石化產業集群。”古雷開發區商務局副局長姚江水表示。
與此同時,貼心周到的服務保障也讓產業鏈的高效集約優勢盡顯。漳州在古雷開發區率先啟動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所有市級項目審批權限全部下放;實行“一個窗口”清單化服務,共有374項審批事項實行“一枚印章管審批”;高標準規劃建設公用配套工程,一體化配套產業項目所需的水、電、熱、氣、管廊、污水處理等公共設施……
“企業‘輕裝上陣’,園區‘加速奔跑’。”在古雷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黃一川看來,通過服務“加碼”能夠減輕企業的建設成本、管理難度、環保風險等,讓企業將更多的人力、物力與財力資源聚焦于自身核心業務的拓展與創新,推動園區整體高效、綠色發展。
當前,以古雷石化基地為核心的漳州市石化產業布局穩扎穩打、持續拓展。“石化產業作為漳州工業版圖的重中之重,古雷石化基地將繼續沿著‘油頭化尾’,強鏈補鏈,積極培育下游產業,主動創造拓展市場,最大限度將原料‘吃干榨凈’。”古雷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趙豐向記者介紹。
為實現這一目標,形成“油頭”到“化尾”、“化尾”到“油頭”的有機循環發展,古雷開發區圍繞“三苯三烯”和碳五碳九等重要化工原料,梳理出18條產業鏈,瞄準102種高附加值新材料開展重點招商,縱深推進“2+1”產業鏈,即“芳烴-纖維”“烯烴-塑料”兩條主線和綠色產業鏈,全力打通“一滴油”到“三根絲”到“一匹布”的完整產業鏈,推動形成以古雷石化基地為龍頭,聯動周邊地區的“1+N”多點聯動發展布局。(記者 鄭斯楠 通訊員 牟洋 蔡彩霞 林錫明)
東南網授權法律顧問 福建合立律師事務所 毛行熙、陳武、張英琴 律師 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