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 2025 年 1 月 1 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宣布,因過境供氣協議到期,自莫斯科時間 1 月 1 日 8 時(北京時間 13 時)起,停止通過烏克蘭向歐洲輸送天然氣。這一消息瞬間引發全球關注,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又將把俄羅斯、烏克蘭和歐洲帶向何方?
回顧歷史,2019 年年底,俄烏曾簽署了一份為期 5 年的天然氣過境協議,俄羅斯的天然氣得以借道烏克蘭,抵達斯洛伐克后,再分送至奧地利、匈牙利、意大利等多個歐洲國家。在這一協議的保障下,俄羅斯的天然氣源源不斷地輸往歐洲,成為歐洲能源供應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在 2023 年,俄羅斯輸送到歐洲的天然氣總量達 283 億立方米,其中約 150 億立方米依賴這條過境烏克蘭的通道。這一數據足以彰顯這條運輸線路在歐洲能源版圖中的關鍵地位。
對于俄羅斯而言,天然氣出口一直是其經濟的重要支柱。通過這條管道,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每年能獲取數十億美元的收入,這些資金在俄羅斯的經濟體系中循環流轉,支撐著相關產業的發展,為俄羅斯的經濟穩定貢獻著重要力量。而烏克蘭也并非毫無所獲,每年高達 8 億美元的天然氣過境費,成為其財政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在過去的歲月里,這條管道就像一條經濟紐帶,將俄烏兩國緊密相連,在一定程度上維持著雙方的經濟利益平衡。
歐洲各國,尤其是那些處于內陸或對天然氣依賴度較高的國家,如匈牙利、斯洛伐克等,更是這條管道的直接受益者。匈牙利的電力和能源供應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此,斯洛伐克不僅每年從該管道進口 30 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以滿足國內大部分需求,還憑借中轉之便賺取 5 億歐元的中轉費。即便是德國、意大利等工業大國,盡管近年來積極推進綠色能源替代傳統能源,但在短期內仍無法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這條管道的穩定運行對其工業生產的持續進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俄烏沖突的爆發使局勢急轉直下。這場沖突持續近三年,給俄烏雙方以及歐洲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沖突的陰影下,原本看似穩固的天然氣過境協議也變得搖搖欲墜。2025 年 1 月 1 日,烏克蘭毅然決然地關閉了俄羅斯天然氣過境的閥門。烏克蘭能源部長加盧先科宣稱這是一個“歷史性事件”,并斷言俄羅斯將因此失去市場并遭受經濟損失。但真的如此簡單嗎?
烏克蘭此舉背后有著復雜的動機。從自身戰略角度來看,烏克蘭或許希望通過此舉在俄烏沖突中增強自身的談判籌碼。中斷天然氣過境,無疑是對俄羅斯經濟的一次沉重打擊,烏克蘭試圖以此向俄羅斯施壓,推動沖突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此外,烏克蘭也有意借此向一些在俄烏沖突中態度曖昧的歐洲國家表明立場。像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因自身經濟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在歐盟對俄制裁等問題上時常持保留態度,烏克蘭此舉意在迫使這些國家徹底與俄羅斯劃清界限,堅定地站在烏克蘭一方。
但不容忽視的是,美國在背后的影響也不可小覷。在烏克蘭宣布“斷氣”的當天,美國方面就有了動作。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威脅”歐盟,要求其大規模購買美國的天然氣以縮小美歐貿易逆差,否則將對歐盟加征關稅。這一行為背后的意圖昭然若揭,美國顯然想借機擴大自己在歐洲的能源市場份額。自俄烏沖突爆發、北溪 - 2 輸氣管道被炸毀后,美國就已成為歐盟液化天然氣的重要供應國。2023 年歐盟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占其進口總量的 46%,較沖突前近乎翻倍。德國作為歐洲的工業巨頭,其 90%的液化天然氣都來自美國。烏克蘭的這一“斷氣”行為,無疑為美國進一步鞏固其在歐洲能源市場的地位提供了絕佳契機。
烏克蘭的這一決定給各方帶來了截然不同的影響。對于俄羅斯來說,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每年近 50 億美元的天然氣銷售額瞬間化為泡影,這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俄羅斯不得不重新審視其能源出口戰略,加快尋找新的市場和運輸路線。而對于烏克蘭自身,雖然看似在對俄斗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每年 8 億美元的過境費損失也絕非小數目,這將進一步加劇其財政困境,尤其是在戰爭期間,資金的短缺可能會對其軍事和民生投入產生負面影響。
歐洲則陷入了一片混亂。在天然氣過境協議失效前一天,荷蘭 TTF 天然氣價格指數就已發出警報,2025 年 2 月交付的天然氣期貨價格一度飆升至超過 50 歐元每兆瓦時,達到 2023 年 11 月以來的峰值。從去年 9 月底到 12 月中旬,歐盟天然氣儲備量急劇下降約 19%,消耗速度之快令人擔憂。盡管歐盟委員會聲稱歐洲天然氣系統具有彈性和靈活性,能夠用液化天然氣和其他非俄羅斯管道天然氣填補缺口,但高昂的替代能源價格讓歐洲各國苦不堪言。
摩爾多瓦的德左地區首當其沖,由于其能源供應完全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管道關閉后,當地居民的生活瞬間陷入困境,取暖、照明等基本生活需求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斯洛伐克、捷克、匈牙利等國也紛紛受到波及,盡管它們已竭盡全力采取措施確保國內能源供應,但能源短缺的陰影依然籠罩在這些國家的上空。斯洛伐克總理菲佐在烏克蘭宣布“斷氣”后迅速行動,緊急訪問俄羅斯,并隔空向澤連斯基喊話,甚至以限制對烏電力供應相威脅,試圖挽救本國的能源生命線,這也凸顯了歐洲國家在這場能源危機中的焦慮與無奈。
在這場危機中,俄羅斯天然氣行業的轉型迫在眉睫。由于歐洲市場份額的大幅縮水,俄羅斯必須開辟新的市場。通往中國的天然氣管道建設雖然前景廣闊,但仍需時日才能發揮重要作用,而中亞市場在規模和利潤率方面也難以與歐洲市場相媲美。在這一艱難的轉型過程中,俄羅斯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基礎設施建設、市場開拓與合作等問題,但也蘊含著新的機遇,例如加強與亞洲國家的能源合作,推動能源多元化發展。
展望未來,俄烏天然氣過境協議的終止無疑標志著歐洲能源市場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變局時代。在這一復雜的局勢下,各國唯有攜手合作,才能確保能源安全,減輕能源轉型帶來的沖擊。國際社會也應積極發揮作用,推動俄烏沖突的和平解決,為能源合作創造穩定的環境。否則,歐洲乃至全球都將在能源危機的陰影下持續動蕩,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將面臨巨大的威脅。
這場由烏克蘭“斷氣”引發的能源風暴,讓人們深刻認識到能源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的核心地位。各國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更應注重國際合作與協調,共同維護全球能源市場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否則,類似的危機必將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高懸在世界的頭頂,給人類社會帶來無盡的傷痛與損失。
歷史不是鏡子,歷史是精子, 犧牲億萬才有一個活到今天! 世界不是茍且,世界是遠方, 行萬里路才能回到內心深處! 讀萬卷書才看的清皓月繁星!奇聞說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