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東線是繼中亞管道、中緬管道后向我國供氣的第三條跨境天然氣長輸管道,是我國四大能源戰略通道中東北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和“打造平安管道、綠色管道、發展管道、友誼管道”重要指示精神的重點項目。
自2019年12月2日北段率先投產通氣以來,中俄東線吉林長嶺至江蘇泰興各段先后投產通氣,輸送的天然氣從首年的50億立方米逐年攀升至2024年的超300億立方米。本次投產通氣的南通—甪直段,是中俄東線南段(永清—上海)最后一段新建管道,標志著中俄東線全線貫通,實現“北氣南下”直抵上海,并通過與西氣東輸管道系統聯通,進一步覆蓋浙江、安徽等地。
全線貫通的同時,中俄東線億立方米/年滿負荷運行,并與東北管網、陜京管道系統、西氣東輸管道系統、沿海多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等實現互聯互通,有效增強我國東部地區天然氣供應能力和應急調峰保障能力,對“十四五”期間構建我國天然氣管網“四大戰略通道+五縱五橫”新格局、更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中俄東線天然氣市場覆蓋我國東三省、環渤海、長三角等地區。自2019年12月北段投產通氣以來,中俄東線億立方米,不僅形成了新的全國供氣格局,使天然氣供應渠道更加多元,還帶動了沿線產業轉型升級,為我國東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惠及沿線億人口。
作為我國第三代大輸量天然氣管道標志性工程,中俄東線兆帕高壓力等級、具有世界級水平的天然氣管道工程,設計、施工和運營管理均啟用多項先進技術,是我國首條智能管道的樣板工程。
中俄東線集中遠程調控、集中監視、集中巡檢、集中維修的一體化智能運維新模式,全線壓縮機組、站場均采用遠程“一鍵啟停”技術,實現多種工況、多種模式下的自動判斷和控制,并通過管道在線和離線仿真系統、壓縮機組動態效率監測系統、光纖預警監測系統、陰極保護智能監控系統等多項自主研發的配套智能系統,提升管道智能化運行水平。
在中俄東線“咽喉”要道——長江盾構穿越隧道的安全護航上,國家管網集團利用防爆型軌道巡檢機器人,對隧道中三條超大口徑管道進行設備巡檢和數據采集。該智能機器人實現21千米持續穩定地作業,滿足長江盾構穿越隧道往返的巡檢工作,減少了人工巡檢的頻次和時長,開創了國內首次使用防爆型軌道巡檢機器人開展管道巡檢作業的先例。
另據國家管網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中俄東線是我國油氣儲運史上第一條關鍵設備和核心控制系統全面實現國產化的管道——
沿線臺大功率壓縮機組全部選用國產設備,離心式壓縮機、高速同步電機、變頻器等關鍵部件國產化率達到100%。自主研發的管道核心控制系統具備每秒24萬點數據更新能力,集成的調控專業應用計算延遲達毫秒級,管道“神經中樞”實現自主可控。首次應用了全自動化焊接、全自動超聲波檢測、全機械化防腐補口等先進技術和國產化施工設備,推動了管道裝備制造能力的升級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