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電力提升改造,比想象的難,“改一線動全身”。而塔頭社電力提升改造,按“精品”來打造,難度越發升級。
塔頭社巷道縱橫交錯,車輛通行困難,施工電力設備基本靠肩扛手抬。尤其是塔頭東路一些小巷,有的間距只有一米多寬,開挖難度特別大,需要人鉆到管道內,用鋤頭、鏟子去挖。
改造過程中,塔頭社整村共進行了107次電力現場作業。施工影響居民用電,如何保障供電穩定?創新施工模式破解“兩難”。肖健說:“我們采用發電車,以及臨時箱變、臨時電纜分支箱、旁路電纜等帶電作業方式保電,實現用戶停電‘零感知’。”
城中村電力提升改造過程中,難度最大的莫過于解決電力設備落地空間需求。解決之道是創新思路,采用“一地多用、有效聚合”的“共享站房”建設模式。
在塔頭社,一座集配電站房、消防站、垃圾處理、社區服務站等于一體的“共享站房”——“啟航”綜合服務用房正在加快建設。記者在現場看到,配電站房已經完工。該配電站房配置了8臺變壓器、24面開關柜,原先“小容量、多布點”的供電設施改為集中式的配電站房,可取消周邊4臺環網柜、10臺箱式變壓器、32座動力箱,進一步釋放村莊公共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在塔頭社,供電網絡越來越智能、高效。在塔頭社劍潭湖邊上,一個低壓柔性互聯裝置靜靜佇立,這是廈門首次應用新型電力裝備解決城中村靈活用電問題。
塔頭社中心區域民宿、餐飲店集中,不同時段用電負荷波動大。低壓柔性互聯裝置將輕載區域與負荷集中區域相聯,實現跨臺區容量互濟,“它還相當于一個大型‘共享充電寶’,負荷低谷時段儲備電能,應急情況時可提供10個小時電能使用。”肖健說。
塔頭全量變壓器裝上類似“大腦中樞”的智能終端,各級出線安裝智能開關,電表更換為智能電表,供電全線裝上“監控器”,一旦有異常第一時間預警……在這里,一種高效智慧的電能服務新模式已然出現。
據介紹,此次電力提升改造,塔頭社供電容量從9370千伏安提升到23940千伏安,提升了14570千伏安。戶均供電容量提升了18.4千瓦。電網結構從輻射狀的供電模式,升級為雙電源環網狀供電模式。
“我要炒菜啦!”過去,在塔頭社居民朱海濱的長租房里,樓上樓下的租戶煮飯時,都要互相“通一下氣”。
朱海濱家樓下有一家店面,樓上兩套房子用于長租。“以前用電小心翼翼的,空調、電磁爐等設備一起用就容易跳閘,煮飯炒菜時,樓上樓下都要打聲招呼。”他說,此次改造,家里的電表從單相電表改為三相電表,容量從13千瓦擴到39千瓦,“電量充足,生活方便了很多。今年夏季用電高峰期,一次跳閘現象都沒有。”
“硬件的改造,有助于文化的打造。”蔡新哲舉例說,塔頭社知青樓是廈門島內保存完整的知青樓,以前在知青樓開展文化展播活動,沒有地方接電,需要拉插座,功率一大,就會跳閘。現在硬件提升了,接電方便,文化展播活動“電”力十足。“廈門是旅游城市,環島路黃厝沙灘一年人流量達百萬級,改造后的塔頭社,成功接住了流量。”
思明區濱海街道副主任湯凌說,塔頭社靠山面海,既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也有濃厚的歷史人文底蘊,曾涌現出多位進士、解元,也因此,塔頭社民宿業蓬勃發展。“塔頭社民宿有130多家,用電量日益增長。此次電力提升改造,不僅換了‘顏值’,更提高了‘安全值’,增強了供電可靠性,對民宿業發展具有一定推動作用。”
據許銘拓介紹,今年內,廈門將完成40個村的電力提升改造任務,進一步提升群眾用電滿意度和生活幸福感,助力打造有廈門特色的高素質高顏值城市社區。
每一個“硬骨頭”的背后,原因眾多,要成功攻克,需要合力,需要硬招,也需要新法子。
在塔頭社城中村電力提升改造,我們看到了“共享站房”創新舉措的成功落地,見到了低壓柔性互聯裝置的新技術,也充分感受到了高效智慧的電能服務新模式。
大膽突破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運用創新的理念和辦法破解瓶頸制約,定能啃下“硬骨頭”,提升百姓獲得感。
放眼廈門城中村現代化治理,又何嘗不是這樣?建設數字管理平臺;探索“大物業”機制;運用市場化手段,讓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城中村治理……廈門以現代化治理理念,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對城中村進行全域、徹底、科學改造,把一個個城中村打造成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現代化社區。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線)舉報郵箱: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