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處九河下梢,又瀕臨渤海,電纜隧道一定要關注是否有滲水的隱患……”
1月29日,農歷正月初一,上午9時,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網天津電纜公司電纜運檢四班班長張華,帶領班組成員對220千伏北辰區延吉道隧道開展節日帶電檢測特巡。
“重要的電纜隧道都已通過‘數字孿生’系統實現溫濕度、氣體含量、電纜本體溫度、局放環流信號在線監測,但考慮最近寒潮降溫,還是春節保電關鍵期,我們一定要來巡視一趟,才踏實。”張華說。
春寒料峭,地下16米深的電纜隧道更多了一份“陰冷”,隊員們時不時要擦拭眼鏡和儀器屏幕上的霧氣。
2.1公里長的隧道,電纜“醫生”張華每隔幾十米就俯下身子,仔細檢查管道壁接縫處是否有水漬,并讓隊員們做好詳細記錄。每到一組電纜接頭,隊員們就會通過高頻局放和紅外測溫為城市動脈做一次全方位“體檢”,確保設備健康、電網可靠。
巡檢中,創新的思路又開始在張華頭腦中孕育。“目前檢測儀器種類多,取放不便捷,可以整合一個工具拉桿箱集中收納。另外,我們還可以結合隧道智能化發展趨勢,研發一個智能巡檢單兵裝備,便于人員、設備安全高效管理。”張華說。
離開隧道,張華又帶領隊員們對附近的幾座電纜終端桿塔和無人機固定機巢開展巡檢。
“春節期間,我們要謹防電力設施周邊燃放煙花引發火情,威脅設備安全。”巡視期間,張華和隊員們還將電力職工手繪的電力設施保護宣講漫畫發給過往行人,增強市民的安全用電意識。
在無人機固定機巢,張華和同事們對這些今年新上崗的“同事”做了細致的檢查維護。“這里起降的無人機均安裝4G模塊,通過點云建模和航線規劃,他們可以自主完成半徑6公里內電纜通道巡視和紅外測溫,讓以往兩天的人工巡視測溫任務,6個小時‘一鍵’完成。”張華由衷說。
作為從事運維搶修工作28年的“老電纜人”,他經歷了騎摩托車、開汽車到現在無人機巡線,電纜安裝搶修也由人工操作逐漸向機器人加工轉型。變的是工作方式,但不變的是責任。
“從20多年前師父帶我春節值守,到現在我帶青年員工春節巡視,每一個萬家燈火慶團圓的日子,都有電力人守護在城市電網的每個角落。”張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