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場上的一系列行動,又為這場沖突增添了新的變數,其中俄軍摧毀世界第二大
在俄烏沖突的緊張局勢中,一則消息震驚世界:俄空軍飛行員代號 “委員” 在空對地導彈打擊行動中,成功摧毀了烏克蘭的安 - 124大型軍用運輸機。
那是一個平常卻又不平凡的日子,烏克蘭的一座軍用機場內,安 - 124 正靜靜地停在跑道上,機腹艙門大開,地勤人員忙碌地穿梭其中,將一箱箱武器彈藥裝載進飛機。
周圍的停機坪上,停放著大量烏軍坦克、裝甲車,士兵們也在各自崗位上待命,整個機場呈現出一片緊張而忙碌的景象。
由于飛機上裝載著大量彈藥,爆炸引發了彈藥殉爆,火球騰空而起,熱浪向四周擴散。
代號 “委員” 的俄羅斯空軍飛行員在整個俄烏特別軍事行動中表現極為出色,出動 300 架次,其中 70% 的出動架次都有效摧毀了烏軍目標 。
此次摧毀安 - 124 運輸機的行動更是讓他聲名遠揚,憑借這一英勇壯舉,他被授予勇氣勛章。
安 - 124 運輸機是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研發的一款巨型運輸機,它的誕生對標美國C - 5 銀河大型運輸機。
經過多年的努力,1982 年 12 月 26 日安 - 124 原型機首次試飛成功,1986 年開始交付使用,1987 年全面投產至 1997 年,共生產了 54 架。
而烏克蘭軍隊也裝備有安 - 124 大型運輸機,在俄烏戰爭爆發后,烏軍多次利用其運輸西方援助的裝備。
從反坦克導彈、防空系統到先進的無人機,安 - 124 成為了烏軍獲取外部軍事支持的重要運輸工具。
從軍事角度來看這不僅直接削弱了烏軍的戰略運輸能力,使其在裝備運輸和兵力投送方面受到極大限制。
以往烏軍可以依靠安 - 124 快速將大量武器裝備和人員運往戰場關鍵區域,如今這一通道被切斷,后續接收西方裝備的難度大增。
安 - 124 作為烏軍的重要戰略資產,其被摧毀象征著烏軍實力的削弱,士兵們對戰爭前景的信心也受到影響。
而俄空軍飛行員代號 “委員” 憑借這一英勇行動,被授予勇氣勛章,這一榮譽不僅屬于他個人,更成為了俄軍士氣的強心劑,激勵著更多士兵在戰場上勇往直前。
在過去的 7 天里,俄軍對烏克蘭的能源設施、軍工廠等重要目標進行了 8 次精確導彈集群打擊。
俄軍發射的導彈精準地命中了烏克蘭的多個能源設施,包括天然氣輸送管道、電力變電站等。
同時這也極大地影響了烏軍的作戰后勤保障,前線部隊的電力供應、燃油補給都面臨短缺,作戰能力大打折扣。
俄軍的導彈摧毀了軍工廠的生產車間、原材料倉庫等關鍵設施,直接削弱了烏軍武器裝備的生產和補充能力。
原本能夠源源不斷生產槍支、彈藥、火炮等武器的軍工廠,如今陷入了癱瘓狀態,從根本上動搖了烏軍的作戰基礎。
俄防空部隊在戰斗中表現出色,成功攔截了 752 架烏軍無人機、5 枚法國鐵錘精確制導炸彈和 17 發海馬斯火箭彈。
無人機在現代戰爭中常被用于偵察和襲擊,烏軍大量使用無人機對俄軍陣地和后方設施進行偵察和騷擾。
然而俄軍的防空系統如 S - 400 防空導彈系統、“鎧甲 - S1” 彈炮合一防空系統等,構建起了嚴密的防空網絡。
這些防空系統能夠快速探測、跟蹤并攔截來襲的無人機,使得烏軍無人機的損失率居高不下,戰場情報獲取和突襲能力大打折扣。
法國鐵錘精確制導炸彈和海馬斯火箭彈是烏軍重要的遠程打擊武器,具有較高的精度和殺傷力。
但俄軍防空部隊憑借敏銳的戰場感知能力和快速的反應速度,成功地將這些威脅攔截在了空中。
這不僅讓烏軍失去了重要的遠程打擊手段,也在心理上對烏軍造成了威懾,使其在作戰時更加謹慎,不敢輕易發動大規模的火力攻擊。
在頓涅茨克南部戰場,俄軍第 51 軍第 114 旅成功突破庫拉霍沃背后陣地,目前前鋒部隊距離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核心區域僅剩 5 公里。
他們利用炮火對烏軍陣地進行了長時間的覆蓋式轟炸,摧毀了烏軍的大量防御工事和火力點。
隨后俄軍第 51 軍第 114 旅的士兵們在坦克和裝甲車的掩護下,發起了猛烈的沖鋒。
在實施這一戰術時,俄軍首先通過偵察衛星、無人機等手段,對烏軍防線進行全面偵察,準確找出烏軍防線的薄弱點。
由于烏軍缺乏制空權,在面對俄軍的這種戰術時,大規模野戰反擊能力受到極大限制。
他們不敢輕易出動大部隊進行反擊,因為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大部隊很容易成為俄軍空中力量和炮火的攻擊目標。
俄軍集結了約 40 萬人,而烏軍僅有 22 萬人,在火力方面俄軍的炮兵火箭炮更是達到了 10:1 的優勢。
人員集結地也時常遭受攻擊,大量士兵傷亡,這使得烏軍的裝備補充和人員調配受到極大阻礙。
此外烏軍目前依賴的無人機戰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作用,但對于扭轉整體戰局來說,效果有限。
烏軍的無人機大多是小型無人機,雖然具有一定的偵察和攻擊能力,但在面對俄軍先進的防空系統時,很難突破防線。
特朗普政府上臺后對烏克蘭的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切斷了對烏軍援,不再支持數百億美元的無效投入。
特朗普認為美國在俄烏沖突中的投入巨大,但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果,反而加劇了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緊張關系。
特朗普認為即使解凍俄羅斯 3000 億美元資產,烏克蘭仍無法戰勝俄羅斯。
這一態度的轉變使得烏克蘭在軍事援助方面陷入了困境,也讓烏軍的前景變得更加黯淡。
2024 年俄軍新增占領 4000 平方公里土地,預計 2025 年可能占領 1 萬平方公里。
頓巴斯核心區域,如紅軍村、恰索夫亞爾、紅利曼等,在俄軍的強大攻勢下,可能逐步失守。
烏軍可能會被迫收縮防線,放棄一些前沿陣地,集中兵力防守關鍵城市和戰略要地。
但隨著防線的收縮,烏軍的戰略空間也將進一步被壓縮,后勤補給線也會變得更加脆弱。
在這種情況下烏軍甚至可能被迫接受不利的談判條件,以結束這場對他們來說越來越艱難的戰爭。
通過切斷烏軍的補給,使其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后發動進攻,奪取扎波羅熱的控制權。
他們的目標十分明確,即徹底控制頓涅茨克州,逼近烏軍最后核心陣地 “雙子城”。
通過這一系列軍事行動,俄軍試圖進一步壓縮烏軍的戰略空間,奪取更多的戰略要地,為實現最終的戰略目標奠定基礎。
俄羅斯有著更為深遠的政治與戰略目標,推動俄白烏 “三合一” 計劃,恢復傳統民族版圖,實現大斯拉夫民族統一,一直是其追求的愿景。
在 2025 年俄軍開啟新一輪強攻,旨在最大化占領更多烏克蘭領土,增強自身在地區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他們希望憑借戰場上的優勢,在談判桌上實現對自己有利的結果,確保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和地緣政治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在談判中俄羅斯可能會提出一系列條件,如烏克蘭承認俄羅斯對部分領土的主權、烏克蘭保持中立地位、限制北約在烏克蘭的軍事活動等。
俄軍在戰場上的行動和取得的成果,展示了其強大的實力和堅定的決心;而烏軍則面臨著諸多困境,其未來充滿不確定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